INDIGO TALK – EP37 / 在 AI 时代重建人类价值
本期 Indigo Talk 再次回到线下面对面,邀请了来自东京的 VC 投资人 Amber,一同剖析了“AI 泡沫”背后的核心逻辑,当资本通过算力“做空”劳动力,人类正面临类似 1925 年的历史性巨变。在人类劳动力被释放后:我们是成为虚拟世界的造物主,还是回归现实的碳基享乐者?在算力无限的时代,或许好奇心、品味、肉身与爱,才是人类无法被取代的终极价值!欢迎收听这次即随意又深刻的对谈✨
Apple Podcast & Spotify 播客 | 小宇宙播客
嘉宾
Amber(美元 VC 投资人 东京)
Indigo(数字镜像博主)
时间戳
- 00:02:01 温哥华的“躺平”与东京的“内卷”
- 00:06:00 资本的狂欢:为什么我们必须拥抱“良性泡沫”?
- 00:09:02 世界的撕裂:资本正在做空人类
- 00:16:11 工作的终结?从工业革命到大萧条的历史回声
- 00:21:53 人类的反击:被“增强”的我们,价值何在?
- 00:30:28 日本的隐喻: “人感”,未来最稀缺的资产
- 00:39:56 未来的两种活法:“虚拟造物主” vs “碳基享乐者”
- 00:56:30 重建人类价值:在好奇、审美与情感中重生
TL;DR
我们从小被灌输一个观念:“我工作,我才有工资;我工作,我才有意义。”
但 Amber 指出,这其实是一种工业时代才出现的幻觉。
在工业革命前,人类不靠“工作”生存,而是自给自足;“劳动”不等于“身份”,更不等于“价值”。
是工业革命、城市化与大规模分工,创造了“无产阶级必须工作才能活”的现代命运。
然而,当 AI 开始把所有输入/输出流程自动化,人类第一次被迫面对一个被压抑两百年的问题:
如果不能以“劳动力”来定义自己,我们到底是谁?
Indigo 认为,人类的价值正在从“任务执行”迁移到“视角的建立”。
Amber 认为,人类的幸福将从“作为工具”回到“作为生命”。
这场对谈从“工作被 AI 替代”出发,却最终抵达一个更深的命题:
AI 不是人类的终结,而是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回到“作为人本身”的价值。
在 AI 时代重建人类价值:一场关于 AI 泡沫、社会撕裂与人类未来意义的对谈
序章:温哥华的“躺平”与东京的“内卷”
故事开始于一个轻松的午后,地点在加拿大温哥华。Indigo Talk 的主持人 Indigo 难得地从屏幕前“两个大脑袋”的线上对谈,切换到了线下实景。他邀请了来自日本东京的朋友,从事风险投资(VC)的 Amber,来到他刚刚建好的“梦想之家”(Dream House)。
窗外是红叶季的尾巴,室内有电子壁炉“哔哔哔”的轻响。Amber 感叹,这个环境“非常的温哥华,就很美,然后很 Chill(放松)”。她刚从维多利亚岛旅行回来,被岛上一个标语深深打动:“Night is for Sleeping, Day is for Resting”(夜晚用来睡觉,白天用来休息)。
这个标语,对于一个“来自东京的牛马”而言,冲击力是巨大的。东京给人的体感是“更有压力”,而温哥华则让人“更 Relax 一点”。
这种 “温哥华的松弛感” 与 “东京的压迫感” 之间的鲜明对比,为整场对谈拉开了序幕。这不仅是两个城市的生活对比,更是在 AI 浪潮席卷之下,两种关于人类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的隐喻:我们是会像“东京”一样,被资本和技术推向极致的“内卷”?还是能找到“温哥华”式的,重新定义工作与休息的平衡点?
这场对谈,就在这样一个“生活空间”里,从 AI 泡沫这个最热点的话题开始了。
一、资本的狂欢——为什么我们必须拥抱“良性泡沫”?
在对谈前一晚,Indigo 刚在温哥华做了一场线下分享,主题之一就是“AI 是不是泡沫?”。
作为一名在东京工作的 VC,Amber 从资本一线给出了直白的回答:“现在肯定是有泡沫的”。她提到,在湾区,人们已经不是在质疑泡沫,而是在“FOMO”(Fear of Missing Out,害怕错过)。创业者在被问及为何估值如此之高时,最简单的答案就是:“因为我们是 AI”。
然而,两位对谈者迅速达成了一个核心共识:有泡沫,是好事。
Indigo 将其定义为“良性的泡沫”。他提出了一个贯穿历史的观点:“没有 Bubble 就没有变革”。回顾历史,从工业革命开始,每一次长期的技术变革,都伴随着巨大的泡沫:
- 铁路革命
- 电力革命
- 个人电脑
- 互联网(.Com 泡沫破灭了,但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留下了)
- 云计算
泡沫的真正价值是什么?它吸引了“热钱”涌入,带来了“超额投资”。正是这些非理性的狂热资本,为整个社会“超额”建设了铁路、电网、光纤和数据中心。
AI 也是如此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,它是一个“平台性技术”,更是一个“Infrastructure(基础设施)”。今天所有的狂热投资,都是在为未来“所有商业都会在 AI 技术之上运行”的时代铺路。
因此,讨论“是不是泡沫”意义不大。重要的是,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开端。但这个变革,正带来一个比以往更深刻的副作用 —— 世界的撕裂。
二、世界的撕裂 —— “资本正在做空人类”
对谈中提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:Elon Musk 高达一万亿(Trillion)美金的史上最大 Bonus。
Amber 感叹道,这个世界的“撕裂感”是如此真切:“有人在拿 1 万亿,然后有人在担心我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收到”。这个鸿沟是如此之大,而 AI 正在“放大这个鸿沟”。
Indigo 提出了一个观点:“资本在选择做空人类了”。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杠杆一直在进化:
- 工业革命时代:人力杠杆。 资本家开工厂,雇佣 100 个人,通过集中“人力”实现超越农户的生产力 。
- 机械化时代:资本杠杆。 资本家不仅雇人,还用“资本”购买纺织机、运输工具、电力。资本成了人力的强化剂。
- AI 时代:智能杠杆。 这是根本性的转变。过去,人的“智力”是无法生产的,你只能“雇佣”人。但现在,AI 正在把“智能”本身变成一种可以被制造的商品。
Indigo 引用了 Nvidia 创始人黄仁勋的类比:100 年前,电力革命的本质是生产“电子”(Electron);而今天,AI 工厂(GPU)的本质是生产“TOKEN”(令牌)。
电子让所有设备通了“电”;而 Token 则让所有设备通了“智能”。
这个转变的恐怖之处在于:资本家不再需要“雇佣”智力,他们可以直接“购买”智力。
为什么要雇佣一个需要教育、需要管理、会闹情绪、会请假的人类员工? 当 AI 智能体(Agent)在未来 5 到 10 年变得足够强大时,资本家会选择“我买 AI 就好了,我不用雇人”。
Amber 也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:在 ChatGPT 出现后,她立刻打消了招一个 Junior(初级)实习生的念头。“我立刻就觉得我不需要这个 Headcount(人头)了”,ChatGPT 完美地承担了这个角色,而且不需要她去管理情绪。
这就是“资本做空人类”的微观体现。当亚马逊大裁员时,尽管官方否认,但大家都在传说:“你把人力省下来去买算力”。
三、工作的终结?—— 从工业革命到大萧条的历史回声
当“智能”本身都可以被“购买”时,一个终极问题摆在了每个人面前:我们还需要工作吗?
Amber 犀利地指出,我们对工作的执念,其实是一种“被灌输”的现代观念:“我工作我才有工资。我不需要意义,我需要工资”。
Indigo 补充道,“我工作我才有存在的意义”这个想法,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。在工业革命前,人们自给自足,分工没有那么细。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,让人类(尤其是无产阶级)形成了“必须工作才能养活自己”的生存模式。
而现在,AI 正在从根本上挑战这个持续了近 200 年的模式。
Indigo 再次引用历史,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类比:今天我们所处的 2025 年,非常像 100 年前的 1925 年。
- 1925 年 - 1935 年: 这是电力革命彻底改变工厂结构的十年。蒸汽机时代,工厂必须围绕一个中央蒸汽机建造;而电力时代,工厂可以“分布式”设计,流水线和自动化大规模应用。
- 结果是什么? 1929 年,大萧条爆发了。
- 历史的巧合? Indigo 认为,大萧条的根本原因之一,就是电力自动化导致的“劳动力市场结构巨变”。旧的工作(比如围绕蒸汽机)大量消失了,而新的工作岗位(比如电力维护)还没有被创造出来。
那一次劳动力结构的巨变,带来了什么?大萧条,以及两次世界大战。
我们现在也进入了一个“巨变的时期”。幸运的是,现代社会有更多的“缓冲地带”(Buffer),比如央行的调控和社会福利,震荡“希望”不会那么剧烈。
但政治上的前兆已经出现。Indigo 提到了最近纽约市选举出了“最社会主义的市长”。为什么?因为在纽约这个“最资本主义的城市”,大量的年轻人发现自己“一无所有”。他们买不起房,工作不稳定,他们自然会选择一个承诺提供更多福利、压低房租的“无产阶级”代言人。
这与十几年前的“占领华尔街”运动一脉相承。当 AI 进一步加剧这种撕裂,劳动力对资本的抵抗情绪只会越来越强。
四、人类的反击 —— 被“增强”的我们,价值何在?
面对 AI 的步步紧逼,人类的价值究竟在哪里?
Amber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,也是对所有“知识工作者”的灵魂拷问:“你的工作用电脑用的越多,你就越容易被 AI 取代”。
她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 Indigo。作为一个每天在电脑前大量阅读、分析、输出内容的博主,Indigo 的工作不正是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吗?。AI 在“做 Input 然后归纳整理再做 Output”这件事上,显然比人类更擅长。
Indigo 并未回避。他承认自己所有的工作都在电脑前完成,但他认为自己并非在被“取代”,而是在被“增强”(Augment)。
他举例说,AI 让他的阅读速度提高了 5 倍以上。过去他没有时间听完所有 2 小时的播客,但现在,他可以利用 ChatGPT-o1 Pro,花 3 分钟分析,7 分钟阅读,在 10 分钟内就收获核心要点。
这引出了对谈中第一个关于“人类新价值”的答案:
在 AI 时代,人类的价值不再是“执行任务”(Input/Output),而是提供 AI 无法生成的“视角”(视角)和“关注点”(Attention)。
Indigo 作为博主的价值,是他选择“看什么、不看什么”的独特视角。他的核心工作,是“Build A Network”(建立一个网络),让自己的输出和关注点“成为别人的依赖”。
Amber 对此深表赞同。她认为,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不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(因为 AI 都能做),而是“Leadership”(领导力)。这个领导力,特指“你怎么去管理和运用所有的 AI Agent”。
对年轻人来说,与其被动担忧“会不会被 AI 取代”,不如积极去想“我怎么学习 AI 时代的新技能”,成为一个 AI Agent 的管理者。
五、日本的隐喻 —— “人感”,未来最稀缺的资产
当 AI 生产的内容变得无限且廉价时,什么会变得稀缺和珍贵?
Indigo 的答案是:“活人”。
“我们毕竟是碳基生物”,当 AIGC 的视频泛滥时,大家会反过来觉得“两个大活人坐着聊天”这件事本身很珍贵。就像电影泛滥时,人们会重新走进“话剧”剧场。我们会产生一种对“活人”的依赖感。
这个话题,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日本。
Indigo 提出,日本的“二次元”文化,某种程度上是未来“数字生存”的预演。日本社会早就展示了这种状态:生活在 20 平米的狭小空间,一张床、一台电视、一个论坛,人们在漫画和BBS中就能实现精神上的“所有生活”。这是赛博朋克(Cyberpunk)的原型。
但 Amber 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洞察,她将其形容为一种“割裂感”(Tearing)。
- 一方面,北美(温哥华、硅谷)在仰望“星辰大海”。Indigo 们在谈论 SpaceX 如何把运输成本降到每公斤 200 美金,在谈论太空计划。
- 另一方面,日本社会却在俯身研究“卡哇伊”(Kawaii),在研究“一便士”的精细生活。
Amber 认为,日本社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“人感”(Human Feel)。你能在所有细节中感受到“人的 Labor Force(劳动力)在后面”。
她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对比:
- 在温哥华,四星级酒店的甜品柜台是“粗糙的”(Rough)。三明治和甜点“一坨一坨”地挤在柜台里,像“被挤到电车玻璃上”。
- 在日本,甜点陈设是极致的。每一个蛋糕上的螺旋花纹,方向都是一致和对齐的(Align),是“很美”的。
日本人似乎有一种民族习惯,认为“我得付出了人的劳动之后,它才有价值感”。他们是如此“欣赏碳基生命” 。
这种对“人感”的极致追求,在 AI 时代会变得一文不值吗?
恰恰相反。Amber 和 Indigo 都认为,这种“人感”和“匠人精神”,可能会成为日本在 AI 时代最宝贵的资产 。当全世界都被 AI 生产的工业品淹没时,人们会不远万里来到日本,只为“体验一下人的存在”,感受那种“精致的甜点”和“人感”。
六、未来的两种活法 —— “虚拟造物主” vs “碳基享乐者”
当 AI 真的释放了所有劳动力,人类拥有了大把的“休息时间”,我们会做什么?对谈在这里出现了全场最有价值的分歧。
活法一:Indigo 的“技术宅”狂想——成为虚拟世界的造物主
Indigo 认为,人类是“闲不住的”,我们一定会用“Entertainment”(娱乐)把时间填满。
他预言,全世界将迎来一个“文艺创作工作”的极大繁荣。而这个繁荣的模式,就是“日本 90 年代”的全球复刻。
日本在 90 年代泡沫破灭后,经济下行,年轻人没工作,结果反而催生了动漫、游戏等创意文化的井喷。未来,当全世界的年轻人都“没工作”时,他们也会转向创作。
这种创作的主阵地,将是 Metaverse(元宇宙)。
Indigo 描绘了这样一个未来:
- AI 造世界: 人类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辛苦建模。利用“世界模型”(World Generation),AI 可以根据你简单的提示词,“创造一个非常漂亮的世界”。
- 人类搞社交: 你邀请朋友们进入这个世界“开 Party”,进行社交。VTuber(虚拟主播)等形式将更加繁荣。
- 经济诞生: 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交易”。人们会在虚拟世界里产生新的“虚拟经济”。
Indigo 强调,这种经济是真实的。价值是主观的,“我认为它有价值,它就有价值”,就像现实世界中昂贵的“卡牌”一样。
在这个图景里,我们下一代的工作不再是去工厂或办公室,而是在虚拟世界里当一个“NPC”、一个“岛主”,通过创造和社交来产生“实实在在的金钱交易”。
活法二:Amber 的“人本位”回归——寻找碳基生物的快乐
Amber 笑着评价,Indigo 的设想是“上一代的、醉心于交易的、技术钢铁直男的回答”。
她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、也更“接地气”的建议。
她认为,当 AI 让我们有更多时间“面对我自己”时,我们最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:“你的爱好是什么?到底什么事情是让你在……你会有成就感,你会有快乐,你会有幸福感?”。
尤其是“东亚小孩”,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工作、要赚钱,却很少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。
Amber 的建议是,不要一天 6 个小时都戴着 VR 眼镜。我们应该去享受“碳基生物的快乐”:
- 去骑自行车
- 去滑雪
- 去和大自然产生交流
她最期待的 AI,不是元宇宙,而是 Elon Musk 的人形机器人。她最迫切的需求,是“机器人能够把这些事情(家务)都 Take Care 了”,把她从“家务”中解放出来。
这场分歧,最终归结为“意义”与“幸福”的经典对立。Indigo 认为人需要“目标”和“意义”才能活得长久;而 Amber 反驳道:“谁在乎活那么长?生命在好不在长啊”。
但最终,他们殊途同归。无论你是想在虚拟世界创造意义,还是在现实世界享受快乐,AI 都扮演了同一个角色:它释放了那些“无意义的劳动时间”(包括工作和家务),让我们“人生...可能性变得更大了”。
终章:重建人类价值 —— 在好奇、审美与情感中重生
在对谈的最后,两位嘉宾试图总结,在 AGI 到来后,人类最珍贵、最不可替代的特质是什么。
Indigo 的三项人类瑰宝(偏向“探索与创造”):
- 好奇心 (Curiosity): 这是人类作为碳基生物“永远留存”的动力。没有好奇心,你就不会去探索、去冒险(比如去火星),你就失去了所有动力。
- 品味 (Taste): 在体力与智力都被 AI 超越后,人类最后的核心能力是“品味” 。你的品味——你对科研、代码、创作、生活的审美——决定了你的选择,也决定了你如何“指挥”AI。
- 肉身 (The Physical Body): 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质。没有肉身,你就无法 Enjoy 大自然的快乐(如滑雪、Hiking),也无法产生“真正的情感”。Indigo 认为,AI 模拟的情感只是“数字幽灵”(Digital Ghost),而真正的情感必须源于肉身。
Amber 的三项人类瑰宝(偏向“体验与连接”):
- 包容性 (Inclusivity): 在一个被 AI 放大差异、加速撕裂的未来,人类“特别珍贵的一个特质”就是包容。“我接受你跟我的不一样……但是我 C (可以) 接受你”。
- 美 (Beauty): 我们要保留“美”。Amber 不希望未来因为 AI 的算法而变得单调。无论是建筑、音乐、绘画,还是“美食”,这种对美的感知和创造,是碳基生物的珍贵之处。
- 情感 (Emotion): 这是所有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。“我们人类最大的弱点是我们的情感,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人类最吸引人的地方”。
Indigo 的“品味”与 Amber 的“美”,Indigo 的“肉身”与 Amber 的“情感”,最终都“殊途同归”。
这场从温哥华的枫叶开始的对谈,最终描绘了一个清晰的未来:AI 并不是人类的终结者。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它在“做空”我们作为“劳动力”的价值,却也因此第一次迫使我们去思考,抛开“工作”这个工业时代的身份标签后,我们作为“人”的真正价值——我们的好奇、我们的审美、我们的身体、我们的包容、以及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。
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论:AI 给了我们更多可能性,去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