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IGO TALK / 被操控的注意力 AI如何重塑我们 - EP27

本期 Indigo Talk 邀请了老朋友 Horse(詹膑)老师,从博客年代回溯中国互联网的每一次跃迁:从移动的封闭花园到短视频算法,再到生成式 AI 席卷内容生产。算法如何把用户变成“被训练的数据”和“免费打工的牛马”,生成式 AI 在便利与幻觉间侵蚀信息多样性与深度,当注意力被彻底商品化、人被工具化后,主体性与创造力还剩多少价值。面对资源稀缺与权力集中,我们对抗惰性、重拾批判思维,在被算法包围的未来主动创造“仍需人类”的空间。

小宇宙播客 - Indigo Talk - EP27
嘉宾
Horse(詹膑 - 互联网观察者 / 教师、咖啡馆老板、从事公益行业等)
Indigo(数字镜像博主)
时间轴
- 00:32 詹膑老师的介绍与老友叙旧
- 05:49 移动互联网与媒体变革
- 13:35 推荐算法与社交困境
- 20:49 用户及产品与认知塑造
- 25:18 算法影响内容的多样性
- 27:55 做平台的牛马
- 34:03 生成式 AI 对人类思维的影响
- 41:16 AI 生成的便利性是抵抗不住的诱惑
- 52:14 AI 与人类的主体性
- 1:00:24 人类用 AI 是为了巩固权力
- 1:05:40 我们是权力的工具人
- 1:09:03 资源不足与社会矛盾
- 1:12:12 未来的思考与人的价值
- 1:16:45 创造未来的必要性
对谈详细总结
以下内容将依照对谈中提到的时间节点,对主要话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。为便于阅读,每个主题的总结下会适度引用、概括和串联对谈内容,但不再逐句罗列原始文字。
詹膑老师的介绍与老友叙旧
- 詹膑(网名 horse) 曾经是大学老师,也因多年的网名 “horse” 被大家称为“马老师/马老板”,在北京曾开过“奇遇花园咖啡馆”,08 年前后非常活跃;在社交媒体还只有博客、没有微博的“早古时代”,与主持人 Indigo 就已经认识了。
- 两人提到最早上网、写博客的年代:博客中国、博客大巴等都是当时的主流平台。詹膑当时也在北服任教,后来因为空气和疫情等因素,目前生活在日本。
早期互联网与友情回忆
- 博客时代互相串门、评论,是当时社交互动的重要模式;两人关系由此确立,并在北京期间常常在咖啡馆交流各种想法。
- 这次对谈算是一次“老友叙旧”,也预示要从他们亲历的中国互联网变迁、社交媒体演化的视角,来探讨当下 AI 与人的关系。
移动互联网与媒体变革
从博客到社交网络再到移动端
- 博客时代(可读写网络):注重个人主页、文字表达相对独立;
- 社交时代(Web2.0):从 Facebook / Twitter 的 News Feed 到微博的关注网络,开始出现消息流、推荐流;
- 移动时代: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“封闭式花园”盛行——用户更倾向在一个超级 App 内停留,平台也因此逐步倾向更强封闭和更强的流量运营。
封闭式花园与算法推荐兴起
- 移动时代因为屏幕、操作体验等原因,使得“链接自由”大幅减少,出现了微信、微博 App、抖音等大平台的内容闭环;
- 平台用“无限下滑”的信息流方式抓住用户注意力,传统的超链接阅读方式(浏览器 Tab)在移动端难以施展,这为日后短视频、算法精准推荐奠定基础。
社交网络商用化与媒体化
- 最初的 Facebook 强调真人关系网络,后来逐渐引入更多媒体、新闻内容,以便做广告变现;微博也走过相似路径;
- 抖音、今日头条等进一步通过更强的算法推荐将内容、媒体和商业化推到极致——用户看什么,完全由算法匹配决定。
推荐算法与社交困境
算法对人思维和行为的操纵
- 对谈中提到纪录片《The Social Dilemma(社交困境)》,强调社交平台通过算法让用户不断刷短内容,同时插入广告、刺激用户继续停留;
- 这种“刷抖音 / 短视频”的模式带来极度碎片化和快感反馈,使人难以专注深度信息。
注意力的商品化与用户被生产
- 在传统媒体,读者是被争夺的目标;但在算法时代,人既是消费者又是被塑造的“产品”——平台需要用户注意力,然后将广告卖给广告主;
- 为最大化停留时长和点击率,算法会不断测试用户“停留时长、点赞动作、转发”来反向塑造用户喜好。
算法引发的情绪与信息泡泡
- 用户一旦对某些情绪化或娱乐化内容感兴趣,就会被持续推荐类似内容,从而陷入社交泡泡,越来越难接触多元信息;
- 这也使得社交网络由最初的“真实朋友网络”快速变成“媒体 / 内容网络”,用户获得的信息更多来自算法选择,而非真实社交。
用户及产品与认知塑造
推荐算法塑造用户认知模型
- 人在信息接收上往往被动且脆弱——算法只需持续 push 一个主题,就可以构建新的“锚点”,反复强化后,用户对其关注度就会激增;
- 例如对国际政治、社会热点的讨论,很多用户不一定最初想关心,但算法使这成为他们每天谈资。
人从主体变成被调教的对象
- “滑屏解决一切”背后,平台只要掌握大数据、算法就能极大地干预用户习惯、兴趣和后续决策;
- 这种结构也不断强化平台对内容生产者的控制,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封闭体系中。
算法影响内容的多样性
算法抹杀多元化
- 虽然平台声称希望赋能内容创作者,但当算法控制流量分配,真正有价值的深度内容往往缺乏推荐机会,“千篇一律”或迎合模式更容易爆;
- 长期来看,这导致同质化加剧,大量“中等”或平庸内容占据推荐流,深度独特内容难以突出。
关注网络 vs. 算法网络
- 早期微博用关注关系即可触达粉丝,而如今抖音、小红书多依赖算法分发,即使有很多粉丝,若不符合平台流量策略也不被推荐;
- 平台整体运营逻辑是保证新人也有上升机会,老号无法“躺赢”,但本质是让更多创作者为平台持续免费供稿,形成不断的新流量轮转。
做平台的牛马
创作者在算法时代的处境
- 对谈中用“牛马 / 工具人 / 奴隶”比喻:创作者为了流量只能迎合算法,拼命更新、测试,最终却大多无法获得稳定收益;
- 平台需要大量免费的内容搬运或生产者来填充生态,但一旦创作者变成“中产”,平台又会扶持新人、打压老号,以继续维持“流动性”。
平台稳定运行的核心:不断新陈代谢
- 当旧的头部创作者影响力过大,不便于平台控制时,算法则会调降其权重;
- 这种机制保证了平台方在流量上永远掌握主动权,最底层的创作者实则是被平台和算法“双重”奴役。
生成式 AI 对人类思维的影响
AI 已经完成“第一轮操纵”
- 对谈者认为,人类早在“算法推荐”时代已被 AI(推荐算法)操纵一轮;只是大家尚未意识到这已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形态;
- 下一步“生成式 AI”兴起,开始真正“自动生产内容 + 推荐”双管齐下,人类更难摆脱被支配的局面。
AI 生成内容泛滥的两面性
- 娱乐内容:AI 写的 / 人写的,对大部分娱乐、短讯、花边新闻无实质区别;
- 知识类深度内容:AI 即便语言流畅,但在事实与逻辑上常会幻觉或错误,如果不加分辨,可能让人获取假知识,同时长期冲击原创作者。
大量知识信息被 AI“低质合成”
- 如果越来越多公众号、知乎回答、网络文章由 AI 拼凑,且互相引用,最终会出现“AI 吃 AI”式信息循环,深度且真实的内容难以浮现;
- 这种“无差别 + 幻觉”将导致互联网知识体系的混乱与坍塌,让人无从分辨高质量信息。
AI 生成的便利性是抵抗不住的诱惑
人类惰性 & 便利性
- 类比“预制菜”“快餐”:当一种更快、更方便、更低门槛的方法出现,大多数人难以抗拒;同理,AI 大规模生成内容、代写文章,也让人更懒得深度思考;
- 如同外卖、短视频一样,AI 文本或图片满足了“快速得到结果”的心理,这种强大引力使人难以抵抗。
对创造力的双面作用
- 从实用角度看:AI 帮忙写周报、整理素材,大幅提高写作效率;
- 但同时让人失去对过程与知识链路的深度理解,如果变成所有文章都由 AI 搬运,最终原创思考、知识积累也将萎缩。
AI 与人类的主体性
媒介是人延伸,还是人被工具化?
- 麦克卢汉等曾提出媒介是人感官的延伸,但在强算法 / 强 AI 时代,平台或 AI 正在“反向”调教人;
- 大量用户的喜好、思维、认知都被平台算法塑造,人无法维持自主主体性,逐渐成为工具人、数据提供者。
人类的“主动”只是一种幻觉
- 抖音自动播放、“下一条更精彩”的诱惑让人根本停不下来,所有操作都在平台算法的预期之内;
- 从更大层面看,这是一种被资本、被权力结构所利用的过程。
人类用 AI 是为了巩固权力
形式化工作与 AI
- 像公司里的周报、党政系统里的思想汇报等,AI 都能轻松生成,这从侧面证明这些形式本身“并非真的不可或缺”;
- 它们更多是组织 / 权力结构要求的“服从”仪式,AI 的加入只会进一步凸显其空洞与机械。
真正掌控的是大资本或大组织
- AI、算法、数据及平台都被少数资本或机构掌控,最终只是让权力或资本更高效地部署和执行,普通人若只做“照搬 / 搬运”,实际上并无真正主体性。
我们是权力的工具人
从“算法工具人”到“AI 工具人”
- 创建账号群、用 AI 大量生成短视频、图文,“投喂”平台;而平台则借此吸引用户、卖广告;
- 人被双重利用:左边是生成式算法提供内容模板,右边是推荐式算法吸引用户观看;创作者或搬运工为平台与 AI 打工。
普通人失去主体性的现实
- 这不仅是科技公司与用户关系,也是一种经济结构:缺乏资源、缺乏社会保障的人,只能在平台提供的道路上挣扎;
- 结果就是越努力生产越卷,却无法真正摆脱“免费打工 + 剩余价值被平台吃”的命运。
资源不足与社会矛盾
未来社会不一定需要这么多人
- 当智能与机械可以替代人,且地球资源有限;很多目前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,将被 AI + 机器人完成;
- 人口红利终结后,普通人是否还有价值,成为巨大问题。未来有可能出现部分人被边缘化,甚至社会资源倾斜到机器、AI 身上。
资本、权力的高度集中
- 与全球变暖、资源耗竭等因素叠加,未来的矛盾核心将是有限资源的分配;
- 对于掌握资本与技术的群体,进一步强化垄断地位;普通人若不思考、仅被动接受,则前景黯淡。
未来的思考与人的价值
悲观想象与现实隐喻
- 许多科幻作品(《黑客帝国》《WALL·E》等)虽是虚构,但都假设了“人还被需要”这个前提;然而若资源短缺 + AI 替代率极高,普通人的存在也可能被架空;
- “高科技 + 低生活品质”式的赛博朋克场景在日本等国已初现端倪:老龄化、经济停滞、权力高度集中,年轻人只能躺平或者被极化。
如何创造真正需要人的未来
- 正因为出现了“未来不需要我们”的危机,才更需要人们在当下去思考、去开拓新价值、新社会结构;
- 若只是被 AI、算法推着走,最终人类会“娱乐至死”或被彻底边缘化;只有真正发挥创造力与深度思考,才可能在新文明形态中确立意义。
创造未来的必要性
为什么还要思考
- 如果人放弃思考和创造,只会走向被淘汰;
- 主动思考并塑造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范式,才可能让未来仍然“需要人”。
结语:未来须要人的自我觉醒
- 面对 AI 和权力资本的合流,人若只剩消费功能必被替代;
- 只有通过深度思考、保持批判性、持续创造新的价值网络和社会结构,才能打破纯粹被动、被操纵的结局。
总结
整场对谈从“博客时代的怀旧”出发,回顾互联网及社交媒体数十年演化历程:
- 移动互联网与算法 导致用户在封闭式 App 中不断被推荐流裹挟;
- 生成式 AI 又进一步巩固了平台、资本对内容与流量的掌控,并可能让大量“工具化”生产者陷入无意义的内卷;
- 未来隐忧:在资源有限、AI 高速发展的背景下,若人们停止思考和创造,可能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;
- 最终呼吁:意识到这些问题后,应当寻找打破路径,发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,去“主动”构建需要人类主体性的未来,而非被动陷入算法与 AI 的自我循环。
从头到尾,詹膑与 Indigo 始终在提醒:在“AI + 算法”双重塑造的时代,个人只有通过持续思考与真正创造,才不至沦为工具人、奴隶或被淘汰的“无用之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