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加速计算时代 / INDIGO 月末直播回顾 2025.10

“The world you’re born in is no longer exist.”
我们正处在一个无法逆转的、加速变化的时代,我们熟悉的一切都在被重塑,而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向前看,并找到新的生存之道。
这篇文章整理自最新一期「INDIGO 月末直播」的转录文本,将带你完整回顾这场深度分享,我们将跟随 Indigo 的思路,从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开始,途经他对亚洲科技氛围的亲身观察,深入剖析 AI 基础设施的惊人循环,鸟瞰各大科技巨头的战略博弈,最终落脚到这场技术革命对经济、社会乃至我们每个人的颠覆性影响,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。
时间轴
- 00:35 从诺贝尔奖看科技权力的转移
- 03:36 亚洲见闻录:在狂热与迷茫中寻找 AI 杠杆
- 08:55 加速引擎:AI 基础设施的“资本永动机”
- 18:30 巨头争霸:大模型的技术演进
- 27:08 ChatGPT Pulse、Sora 2 与 Grok Imagine
- 35:25 趋势:战略分野与世界模型
- 45:32 趋势:智能体经济与 2030 的预测
- 55:28 AI 渗透物理世界:从机器人到可控核聚变
- 1:05:15 大洗牌时代:AI 对经济、职业与未来的冲击
- 1:12:55 终极思考:在智能时代,我们如何自处?
- 1:23:28 Rewired - 重新连接未来
一、时代风向标 —— 从诺贝尔奖看科技权力的转移
“去年,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 AI,给了 Hinton 教授;今年,又颁给了将量子隧穿实验做到宏观世界的 Google 量子计算团队。”
Indigo 的分享从诺贝尔奖——切入:在过去两年内,商业巨头 Google 已经斩获了三项诺贝尔奖(包括去年的化学奖)。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学术界象牙塔内的游戏,而是一个清晰的信号:推动人类知识边界的核心力量,正在从传统学术机构向拥有海量数据、顶尖人才和庞大算力的商业公司转移。

这背后,是科研范式的根本性变革。Google 不仅在 AI 领域拥有像 Hinton 这样的泰斗,更是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了所谓的“量子霸权”,能够稳定地在电路中实现量子比特。Indigo 强调,正是这种深厚的科研底蕴,让他坚信 Google 是最有希望率先挺入 AGI(通用人工智能)的公司。
科技的进步是所有进步的源泉。这个开场白为我们揭示了第一个残酷的现实:未来,最前沿的知识创造将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这些科技巨头的“黑箱”之内。
二、亚洲见闻录 —— 在狂热与迷茫中寻找 AI 的杠杆
在分享技术趋势之前,Indigo 先回顾了他在 7 月份为期一个月的亚洲之行,足迹遍布北京、上海、香港、东京、台北和曼谷。这是一次深入实地的观察,让他对不同地区的 AI 氛围有了极为生动的感受。

1. 冰火两重天:中国的狂热与日本的疏离
- 中国(北京、上海): Indigo 感受到了与当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初期极为相似的创业热情。每个人都在热烈地讨论“如何用 AI 搞钱”,整个社会充满了浓厚的商业化和应用落地的氛围。这种务实和渴望抓住机遇的心态,与硅谷偏理想主义的探讨形成了鲜明对比。然而,这种狂热也伴随着巨大的焦虑——员工们普遍担心自己随时会被 AI 替代。
- 日本及其他亚洲地区: 尽管在东京的出租车上随处可见 AI 广告,但 Indigo 的直观感受是,在这些地方“看不到 AI 的一些一些影子”。他直言,从人才结构到社会文化,日本依旧不适合科技创业,尽管它非常适合做实体业务。这种反差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观:AI 在宣传层面无处不在,但在社会肌理和创业生态中却难以寻觅。

2. 时代的两大杠杆:资本与 AI
这次旅程让 Indigo 深刻体会到两个正在加剧的全球性趋势:贫富差距的拉大和认知泡泡的加强。社交网络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,而 AI 的到来,则为这个割裂的世界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上升路径:
“如果你有钱,就可以通过投资来投资最好的公司来赚钱。……如果你没有钱,那你就用好 AI 的杠杆,AI 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杠杆了。”
这正是 Indigo 创办社群的核心理念:帮助有资本的人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,帮助没有资本的人掌握 AI 这个强大的工具。他的结论是,全世界的中产阶层正在坍塌,未来属于两类人:懂得运用资本的强者,和能够驾驭 AI 的“超级个体”。
三、加速引擎 —— AI 基础设施的“资本永动机”
话题转向了本轮 AI 浪潮的核心驱动力——AI 基础设施,尤其是算力的疯狂扩张。Indigo 用一张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图,生动地揭示了这个看似复杂的资本游戏:

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,Indigo 戏称其为“双脚踩云梯”或“AI 基建黑帮”。这个循环以一种近乎“左手倒右手”的方式,让参与其中的几家公司股价飙升,并创造了真实存在的、庞大的 GPU 订单。
这究竟是坚实的需求,还是一个巨大的泡沫?Indigo 认为,虽然有泡沫成分,但与传统的庞氏骗局不同,AI 有可能通过真正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、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,来最终消化掉这些估值。
1. 算力的指数级需求

来自权威机构 Epoch 的一份报告为这个疯狂的投资提供了数据支撑。报告预测:
- 到 2030 年,顶尖 AI 模型的计算资源使用量将是现在的 1000 倍。
- 实现这一规模将需要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投入。
- 未来最大的模型训练将消耗吉瓦级的电力,相当于一整座城市的平均用电量。
尽管投入巨大,但头部 AI 公司的收入增长也同样惊人。例如,Anthropic 的收入每年以 3 倍的速度增长,预计到 2028-2029 年,这些公司都有可能达到万亿级别的市值。
2. 黄仁勋的远见:从 CPU 到 GPU 的计算范式革命
NVIDIA 的 CEO 黄仁勋(黄老板)早已预见到这一切。Indigo 播放了他的访谈片段并解读了其核心逻辑:
过去,我们用 CPU 处理结构化的数据(如数据库);现在,我们越来越多地用 AI 来处理和生成非结构化的数据(如文本、图像、代码)。
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。随着 AI 编写软件的能力越来越强,未来大量的软件本身就是由 AI 生成和驱动的,这意味着从软件的构成到底层数据的处理,都将迁移到 GPU 上。这不仅仅是硬件的升级,而是一次计算范式的彻底迁移。
3. 万亿美元的市场替换:AI “吃掉”劳动力市场
Andreessen Horowitz (a16z) 的一张图则更直观地揭示了这场革命的最终目标。在过去半个世纪,价值约 2.2 万亿美元的软件产业,其本质工作只是将物理世界的资料(文件柜)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(增删改查)。

而 AI 的出现,将软件的能力从“存放”提升到了“理解、分析并直接操作” 。它要替代的,不再仅仅是文件柜,而是操作这些文件的、价值高达数十万亿美元的全球“智力劳动”市场。
这就是为什么资本愿意为 AI 基础设施投入巨资的根本原因。他们赌的是一场规模空前的“市场替换”——用 AI 软件的边际成本,去替代人类劳动力的固定成本。这个逻辑一旦成立,当前的算力投入就一定能赚回来。
四、巨头争霸 —— 大模型的技术演进与战略分野
在理解了基础设施的逻辑后,Indigo 将目光聚焦于舞台中央的主角们——各大公司的前沿大模型。
1. 核心战场:代码能力是衡量智能的“黄金标准”
“要解决智能问题,就要先解决编程问题。”
这是当前所有顶尖 AI 公司优先攻克的方向。Indigo 介绍了一个名为 SWE-bench 的权威编程能力测试,它揭示了当前大模型的真实梯队:

- 第一梯队 (OpenAI, Anthropic): 它们已经很少犯语法或格式错误,主要的瓶颈在于“用错了解决方案”,即在核心的解题思路上会出错。
- 第二梯队 (Google Gemini): 表现非常均衡,但在各个单项上都不够顶尖,Indigo 评价其“思维直觉很好,而且速度很快”。
- 其他模型: 大多还停留在早期任务都无法完成的阶段。
2. 各家最新动态与战略解读

- Anthropic (Claude): 凭借其最新发布的 Sonnet 4.5,Anthropic 推出了一个名为 “Imagine with Claude” 的惊艳原型产品。它能根据用户的描述,实时生成可交互的软件界面。Indigo 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,预示着未来软件本身可能就是动态生成的,而不是预先编写好的。
- OpenAI (GPT & Sora): OpenAI 的打法是“全面出击”。GPT-5 和 Agent 的推出,以及 ChatGPT Plus 新增的个性化新闻流功能,都显示出其想把 ChatGPT 打造成一个“Everything App”(万能应用)的野心。而在视频生成领域,其发布的 Sora 2 虽然在画质上不一定最强,但 Indigo 认为它抓住了核心 —— 叙事能力。Sora 2 能将用户自己的形象融入并生成一个有简单故事线的短片,这种整合能力超越了 Google 需要多个工具组合才能实现的效果。
- xAI (Grok): Elon Musk 的 xAI 似乎正走上一条更加娱乐化和游戏化的道路。从推出动漫风格的聊天伴侣,到发布与 X 平台用户喜好高度贴合的视频生成模型 Imagegen 0.9,xAI 的产品充满了独特的“meme”文化气息。Indigo 预测,互动化的数字娱乐,特别是 AI 游戏,可能会是 xAI 未来的商业模式突破口,这是一个结合了社交、影视和游戏市场的巨大赛道。
- Google (Gemini & Genie): 尽管在模型迭代速度上有时稍显落后,但 Google 的后劲和全面布局不容小觑。其发布的 Genie 3 并非简单的视频生成,而是一个“世界模型 (World Model)”。它能用自然语言实时生成一个可交互的、有记忆的虚拟世界。你在这个世界里画了一笔,转身再回来,那笔痕迹依然存在。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,而 Google 拥有的海量 YouTube 数据为此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势。
3. 最终的战略格局
Indigo 用一张自制的图总结了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:

- Anthropic: 专注的执行者。聚焦于庞大的企业软件市场,收入增长惊人,执行力强。
- OpenAI: 四面出击的挑战者。战线拉得太长,既要做科研,又要做消费级应用和企业软件,对管理和融资能力是巨大考验。
- xAI: 虚实结合的破局者。数字化方向上走娱乐和游戏路线,现实世界方向上则拥有 Tesla 的自动驾驶(FSD)和人形机器人(Optimus)作为独一无二的终端出口。
- Google: 无死角的全能冠军。从算力、模型、C 端/B 端市场、媒体到终端硬件,Google 几乎没有短板。凭借其深厚的科研实力(诺贝尔奖背书),它被 Indigo 认为是最有潜力实现 AGI、也比 OpenAI 更有竞争力的公司。
五、AI 渗透物理世界 —— 从机器人到可控核聚变
Indigo 坚信,AI 的终极价值在于走出数字世界,进入并改造物理世界。
1. 人形机器人:迈向社会化的第五道门
从 Figure 公司制作精良的“机器人前台”宣传片,到 Tesla Optimus 在没有人类遥控的情况下自主学习中国功夫,再到 Google Gemini Robotics 展示的、由统一模型驱动不同形态机器人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,人形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像“人”。Indigo 认为,这正是 AI 融入人类社会的最后一步——社会化,即拥有人类的感知、举止和交互能力。
与此同时,Tesla 发布的“大师计划第四篇章”(Master Plan 4)更是将这一愿景提升到哲学高度——通过技术实现“可持续的富足” (Sustainable Abundance) 。其核心是通过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等自主技术,将人类从单调、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从而造福全人类。
2. 科研新范式:AI 在核聚变领域的惊人突破
如果说机器人还略显遥远,那么 AI 在尖端科学领域的突破则已是既成事实。Indigo 引用了 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 的一个深刻洞见:
像生物学这样极其复杂的系统,已很难通过第一性原理(底层方程)去完全推导。但这些系统之所以“可解”,是因为它们是经历漫长演化塑造的,其可能性空间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低维结构(即“流形”)。
AI 的强大之处,就在于它能直接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并捕捉到这个“流形”,从而极大地压缩搜索空间,用高精度的预测模型解决传统方法难以攻克的问题。

AlphaFold 预测蛋白质结构是第一个铁证。而最新的一个例子更加震撼: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成功使用基于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,来稳定控制核聚变装置(托卡马克)中超过 1 亿摄氏度的等离子流。这是传统控制论和公式计算难以实现的壮举,它再次验证了 AI 作为一种全新科研范式的巨大潜力。这预示着,未来在新材料、生物制药等复杂领域,我们将迎来一波由 AI 驱动的发现浪潮。

六、大洗牌时代 —— AI 对经济、职业与未来的冲击
技术革命终将传导至社会层面,引发剧烈的经济和就业结构调整。
1. 宏观信号:就业岗位与股市的诡异背离
一张图表显示,自 ChatGPT 发布以来,美国的开放招聘职位数量持续下降,而股市却一路高歌猛进。这说明,AI 正在帮助企业在不增加人手甚至减少招聘的情况下,实现利润增长。这正是“AI 吃掉劳动力市场”在宏观数据上的初步体现。

2. 微观行为:从“增强”到“自动化”的信任转移
Anthropic 的一份用户行为报告显示,在过去 8 个月里,用户使用 Claude 的模式正在从“增强式”(你问我答)快速滑向“自动化”(放手让 AI 完成整个任务)。这表明,随着模型能力越来越可靠,人类用户正在变得越来越信任和依赖 AI。

3. 职业的未来:三层风险结构
结合一份长达 80 年的经济学研究报告,Indigo 指出,自 1980 年以来,高质量的中产岗位就已在美国呈现下降趋势,技术更多扮演了“替代品”而非“互补品”的角色。而 AI 的到来,将彻底重塑就业市场,形成一个清晰的三层风险结构:


- 高风险(被替代): 所有流程化、重复性的“案头工作”,如客服、文秘、初级程序员等,其岗位将大规模消失。
- 中风险(被增强): 需要深度专业知识和创造力的岗位,如高级工程师、分析师、设计师等。AI 将成为他们的强大工具,顶尖人才的效率会得到百倍千倍的提升,形成“超级个体”,但行业的整体招聘需求会冻结甚至减少。
- 低风险(难替代): 依赖复杂物理世界交互、现场决策和人文关怀的岗位,如护士、水管工、高级技工等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AI 和机器人只能作为他们的辅助工具。
Indigo 的结论是,AI 可以显著提升每个人的“下限”(让新手快速达到可用水平),但无法轻易拔高真正的“上限”(取代大师级的深度思考和创造力)。

七、终极思考 —— 在智能时代,我们如何自处?
在分享的最后,Indigo 回到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和个人生存策略问题。
1. 思想的食粮:三本必读之书
他推荐了三本书,它们从不同维度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新世界:

- 《技术迷信》 (Breknick): 以“工程师治国”(中国)与“律师治国”(美国)的巧妙视角,重新解读中美关系。
- 《最后的经济学》 (The Last Economy): 提出超越 GDP 的新经济衡量模型 MIND——Material (物质资本), Intellectual (智慧资本), Network (网络资本), Diversity (多样性资本) 81。这为我们理解信息时代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全新框架。
- 《盲视》 (Blindsight): 一本深刻的科幻小说,探讨在非人类中心的世界里,智能与意识的本质。

2. 永恒的二元性:拥抱问题,走向无限
引用物理学家 David Deutsch 在《无穷的开始》中的思想,Indigo 传递了一种深刻的科技乐观主义:
“问题是不可避免的,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。”

一个没有问题的状态,就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死亡状态。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而发展的。因此,我们不必担心 AI 会替代所有工作,因为只要人类存在,新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,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新的职业。


3. 社群的力量:对抗孤独,建立连接
然而,数学家陶哲轩的观察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社会系统对大组织的偏爱,正在摧毁真实的小型社群,人们在物质富足中变得前所未有的孤独。AI 的发展,可能会让大公司和算法变得更强大,产生无尽的“内容垃圾”,进一步加剧这种原子化的趋势。

对此,Indigo 认为,唯一的解药就是建立真实、有温度、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。在 AI 时代,有影响力的 KOL、有价值的社群主理人将成为对抗算法侵蚀的重要节点,他们是“超级社会连接器”,其价值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
结语:Rewired,重新连接未来
这最终引向了 Indigo 自己的行动——发起一个名为 “Rewired”(重新连接) 的项目。这不仅是一个社群,更是一个旨在帮助人们适应智能时代的生态系统,它建立在“新三位一体”的理念之上:

- 社交网络 (Social Network):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。
- 加密技术 (Crypto): 探索新的组织所有权和价值分配方式。
- 人工智能 (AI): 作为强大的生产力和执行工具。
这个项目将包括一本探讨与 AI 共生的新书、一份由 AI 辅助筛选的深度周刊,以及一套涵盖世界观、认知成长和 AI 应用技能的完整课程体系。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认知飞轮:通过 AI 增强学习、提升认知,再将认知快速在投资等领域变现,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


Indigo 的这场直播,不仅是对当前技术浪潮的一次全景式扫描,更是一份充满紧迫感与希望的未来生存宣言。他告诉我们,那个我们熟悉的、稳定的、可预测的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、由资本和智能双轮驱动的加速时代。在这个时代,被动等待意味着被淘汰,而主动学习、积极连接、勇敢地拥抱新工具和新范式,将是通往未来的唯一路径。
现在,问题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:你准备好“重新连接”自己,迎接这个全新的世界了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