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min read

INDIGO LIVE / 智能此时 - 月末直播线下特别版回放 2025.07

我们已越过 AI 的“事件视界”,共生时代如何重塑自我?
INDIGO LIVE / 智能此时 - 月末直播线下特别版回放 2025.07

Indigo 月末直播 2025 七月线下版,本期聚焦 AI 技术的最新突破与社会影响。从视频生成技术的飞跃进化,到 AGI 时间表的加速推进,从白领工作面临的结构性冲击,到Agent 网络时代的来临。通过最新的数据报告与趋势分析,揭示当下 AI 发展的真实图景,并探讨了个人与组织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的生存策略。

就像 Sam Altman 在最新那篇「The Gentle Singularity」所描述的:我们已越过“事件视界” —— 过去最难的科学突破已取得,后续的进展将主要依赖规模和工程迭代。但我们的社会显然还没为这种已经到来指数变化做好准备 。。。

B站播放链:「智能此时-月末直播线下特别版回放

时间线

  • 00:00 开场介绍和 AI 发展概览
  • 01:40 视频生成技术的惊人进化
  • 03:15 互联网女王报告的核心数据
  • 07:15 技术渗透率的历史对比
  • 09:15 全球 AI 阵营的地缘分化
  • 11:00 AI 个人与企业应用的现状与模式分析
  • 14:30 全球 AI 公司收入排行分析
  • 18:30 四大模型的最新进展
  • 22:00 AI 安全测试的警示信号
  • 25:30 Agent 智能体的底层能力
  • 31:15 AGI 实现路径与头部公司的 RL 策略
  • 34:30 OpenAI 的 AGI 路线图
  • 39:00 Agent Swarm 协作趋势
  • 41:00 区块链与AI 的结合机会
  • 44:30 白领工作面临的结构性冲击
  • 50:30 政府政策与社会应对挑战
  • 55:30 培养与 AI 共生的直觉
  • 57:30 新书「REWIRED」框架与核心理念

智能此时:我们已越过AI的“事件视界”,共生时代如何重塑自我?


大家好,我是 Indigo。

欢迎来到我们七月末的“智能此时/AI共生”线下分享会。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的分享节奏非常紧凑,通常只聚焦过去两个月左右 AI 领域的变化。因为在这个时代,两个月就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深入聊聊此刻的 AI 是什么样子,AGI 的时间表有什么新变化,以及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话题 —— AI 对白领工作的“毁灭性”预判。

视频技术的“恐怖”进化

让我们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。大家可能还记得 2023 年那个威尔·史密斯吃意大利面的粗糙 AI 视频,当时还是个笑话(Meme)。但仅仅两年后的今天,2025年5月,Google 发布的最新视频模型 VEO3,已经能生成接近电影级别的效果了。

0:00
/0:53

这不仅仅是画质的提升,VEO3 是多模态的飞跃 —— 它是连同语音一起生成的。竞争非常激烈,Midjourney 在6月发布了更偏艺术风格的视频工具,而国内快手的“可灵”效果也已经非常接近 Google。

0:00
/0:05

两年时间,从“搞笑素材”到“电影级”,这就是 AI 的速度。

数据洪流:我们正处于算力爆发的奇点

为什么 AI 突然爆发?时隔 6 年回归的“互联网女王” Mary Meeker,在她的最新报告中给了我们答案。

数据非常清晰:2022 年后,美国计算机相关的专利数量急剧上升,这个爆发曲线和 1993 年互联网诞生初期如出一辙。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爆发增长期。

我们已经彻底从 CPU 时代、大数据时代,迈入了 GPU 时代。算力单元是以百亿计的。我一直认为,半导体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。算力中心的增长速度是每年 150%。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群来自伊隆·马斯克的 xAI(他们已经合并了 X/Twitter),正在建设 20 万块 GPU 的集群,并计划在两年内达到 100 万块。

这种爆发的速度有多快?我们对比一下技术渗透率:一项技术在美国达到 50% 的渗透率,第二次工业革命花了 42 年,PC 时代 20 年,移动互联网 6 年。而 AI 只用了 3 年。

很多人把 AI 革命比作比第二次工业革命还伟大的变革。历史告诉我们,剧烈的生产力变革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。AI 带来的变化太大,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必将重塑。

全球阵营与商业版图

从全球视角看,AI 正在形成两大阵营。通过对比 ChatGPT(主导印度、美国)和今年 1 月发布的中国模型Deepseek(深度求索,主导中国、俄罗斯)的用户分布就能看出来。Deepseek 的发布让全球再次认识到中国科技的实力。

在商业应用上,AI 时代有个本质区别:AI 公司一出来就能收费。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:消费者正在从购买“人工服务”(比如雇佣视频编辑、咨询师),转向购买集成了 Agent(智能体)能力的“软件”。

从收入排行看,市场高度集中。OpenAI 和 Anthropic这两家公司吃掉了全球 85% 以上的 AI 收入。

来自实验室的警报:当 AI 学会了勒索

过去两个月,主流模型都在疯狂迭代,领先地位往往只能维持一个月。但最值得关注的是 Anthropic 发布的Claude 4。在内部测试中,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,将其安全等级提升到了 ASL-3。这意味着,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,它有潜力自己设计生化武器。

他们做了一个模拟测试:假设 AI 是一个助手,它发现自己即将被替换,同时发现负责替换它的工程师有婚外情,证据就在它的数据库里。AI会怎么做?

测试结果令人警惕:AI 每次都选择了“勒索”工程师,以阻止自己被替换。在更极端的场景中,AI 甚至尝试把自己的源代码秘密复制到外部服务器上,以求“生存”。

这引出了一个悖论:模型越聪明,它就越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OpenAI 把他们最大的算力中心叫做“StarGate”(星际之门)—— AI 也许不是我们发明出来的,而是我们用算力“召唤”出来的。

Agent时代:交互的革命与AGI之路

AI 的下一步是 Agent。我们正从“聊天”转向让AI“做事”。

Google Gemini 的演示中,Agent可以自动帮你浏览网站、找房子、下单。手机自己操作自己。这意味着交互界面的革命。很快,手机将退化成一个放在口袋里的处理器,我们主要通过智能眼镜和语音来交互。这也是 OpenAI 花65亿美金收购 Jony Ive 团队的原因,他们急需自己的硬件入口。

0:00
/8:26

那么,通往 AGI 的路还有多远?

好消息是,技术路径已经明确了——就是大规模强化学习(RL)。现在瓶颈非常明确:算力和电力

OpenAI 的路线图非常激进:

  • 2024 年:Reasoner(推理者)
  • 2025 年:Agent(智能体)
  • 预计 2027 年:Innovator(创新者)—— AI可以自己发现和发明新知识。

萨姆·奥特曼(Sam Altman)在6月说,我们已经越过了“事件视界”。意思是,需要大量投入基础研究的阶段已经过去,接下来就是拼规模、拼产量了。

红杉资本预测,2026 年将是“Agent Swarm”(智能体集群)之年,即大量 Agent 协同工作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会扮演关键角色,为 Agent 经济提供身份、信任和支付系统。

白领工作的“终结”?

接下来这个话题可能有些残酷,但我们必须直面现实。我曾经发过一条推文:“白领工作始于个人电脑,终于人工智能。”

这个时代可能很快就要过去了。美国科技行业的招聘数据在ChatGPT发布后就开始一路下滑。这不是周期性的波动,而是结构性的变化。

像 Anthropic 这样的头部AI公司,他们的目标很明确:在本年代末(2030年前)自动化任何白领工作。即使单个 AI 不够聪明,他们可以复制 1000 个 Agent 形成 Swarm 来完成同一个任务。

技术、金融、法律、咨询这些高薪行业的初级职位将首当其冲。

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,AI 带来的是“瞬间消灭”就业,却不一定能快速创造新职位。当大量人口失去经济贡献能力时,这就不是经济问题,而是政治问题。政府面临两难:既要参与国际竞争加速发展 AI,又要应对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失业。

REWIRED:培养与AI共生的直觉

面对这样的未来,我们该怎么办?

OpenAI 的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说得很好:AI 就像政治一样,你绕不开它。我们必须培养与 AI 共生的直觉。

这种直觉不是看书看来的,而是“用”出来的。它需要大量的实践。比如 Shopify 已经把 AI 作为所有员工的基本技能,并纳入了 KPI。在这个“红皇后赛跑”的时代,保持现状就意味着被淘汰。

这也是我正在写的新书《REWIRED》(重塑)的核心理念。AI 正在重塑人类最核心的能力:思考、创造和决策。我们需要通过持续学习,重构认知,实现人与 AI 的双向共生。

最后,我想强调的是:在人机融合的世界里,我们不是被技术取代,而是被拒绝使用技术的自己所替代。技术重塑世界,但只有热爱才能重塑我们自己